华体会体彩综合投注|华体会体育彩票
咨询热线:400-066-2698
论文期刊
论文期刊
1937年派人看望父亲徐父怒摔茶杯:他可害苦我们了
1937年派人看望父亲徐父怒摔茶杯:他可害苦我们了 时间: 2024-12-25 08:35:40 |   作者: 华体会体彩

  世人皆知是我军开国元勋,却鲜有人知他与阎锡山还有一段"师生之谊"。1937年那个深秋,当派出的三名警卫员来到徐家老宅时,眼前的一幕令他们始料未及:的父亲怒摔茶杯,口中连声痛骂,"要不是我那不争气的儿子参加了,我们一家也不会被阎锡山害得这么惨......"这位老人的愤怒从何而来?与阎锡山之间,又有着怎样复杂的恩怨纠葛?

  1919年的山西,正值军阀混战时期。阎锡山为了巩固自己在山西的统治地位,一方面加强军事建设,另一方面也没有忽视文化教育。这一年春天,阎锡山在太原创办了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这所学校不仅免除学费,还提供勤工俭学的机会。

  当时年仅19岁的,因家道中落无力继续求学,正在为自己的前途发愁。得知省立师范招生的消息后,他立即前往太原报考。凭借优异的成绩,成功考入省立师范。在校期间,他不仅刻苦学习,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

  作为校长的阎锡山经常到学校视察,有一次在操场上看到正带领同学们进行队列训练。他那挺拔的身姿和严谨的作风,给阎锡山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后,每当阎锡山来校视察,总会询问的学习情况。

  1920年春,省立师范举办了一场全校性的辩论会,主题是"教育与军事孰轻孰重"。作为正方代表,阐述了"教育为本,军事为用"的观点。他的发言条理清晰,论据充分,赢得了在场师生的一致好评。这次辩论会上的出色表现,更加坚定了他日后从军从政的志向。

  在省立师范的求学期间,接触到了大量进步思想。当时的山西,虽然在阎锡山的统治下相对来说比较稳定,但各种新思潮也悄然涌入。五四运动的影响波及到太原,使开始关注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他和同学们经常讨论时事政治,阅读进步书籍,思想逐渐发生转变。

  1921年夏天,以优异成绩从省立师范毕业。按照惯例,他本可以留在太原任教,或者回到家乡五台县当一名教师。然而,他的心中已经萌生了更大的志向。这时的阎锡山,看中了这位优秀学生的才能,曾几次派人劝说他留在山西任职。

  但是,黄埔军校的创办消息传来,让看到了一个新的机会。1924年春天,他谢绝了阎锡山的好意,毅然南下广州,成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这一决定,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也为日后他与阎锡山之间复杂的关系埋下了伏笔。

  临行前,阎锡山亲自接见了。他既有惋惜之意,也表达了祝福。这次谈话中,阎锡山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你既然已经选择了从军报国的道路,日后无论身在何处,都要记住,做人要有担当。"这句话,一直铭记在心。

  1924年春天,来到广州黄埔军校报到。作为第一期学员,他很快就展现出了过人的军事才能。在军校期间,他不仅在战术训练中表现优异,还在政治理论课上展现出敏锐的思维能力。这段经历为他日后的军事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

  从黄埔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在北伐战争中,他指挥作战英勇果断,多次立下战功。1926年秋,在攻打武昌的战斗中,率部担任先锋,成功突破敌军防线,为战役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

  然而,就在军事才能日渐受到重用之时,内部的分裂却给他带来了新的考验。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大肆屠杀人和进步人士。面对这一突变,开始对的政策产生质疑。

  这一年8月,在南昌起义中担任重要角色。起义失败后,他随朱德、陈毅等人转战闽赣边界。在这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农民的贫困生活,也见证了统治下的社会矛盾。这些经历让他慢慢地认识到,只有才能真正带领人民走向解放。

  1929年春,正式加入中国。这一决定传回山西后,在当地引起轩然。阎锡山闻讯后,震怒之余立即下令通缉。不仅如此,阎锡山还派人对徐家进行严密监视,并多次对的父母施压。

  徐父作为五台县的一名教师,一向以儿子为荣。但自从加入后,全家都陷入了困境。阎锡山派人多次上门"劝说",实则是变相威胁。徐父被迫辞去教职,举家搬迁到偏僻乡下,过着躲躲藏藏的生活。

  1930年冬天,阎锡山为了打击在山西的影响力,开始对员及其家属进行大规模清剿。徐家再次成为重点打击对象。阎锡山派人抄了徐家的祖宅,将家中值钱的物品全部搜刮一空。徐父被带到县衙门审讯,遭受了非人的折磨。

  这场迫害持续了数年之久。徐家不仅失去了生计来源,还要经常忍受邻里的白眼。有些曾经交好的亲戚,也因害怕受到牵连而远离徐家。徐父虽然对儿子的选择有所不解,但始终没有在压力下屈服,也没有公开与儿子划清界限。

  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张学良、杨虎城策动蒋介石实现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逐步形成。这一重大转折不仅改变了全国政局,也给徐家带来了转机。阎锡山为了顺应形势,不得不停止了对人家属的迫害。徐家终于迎来了短暂的喘息机会。

  就在这时,派出三名警卫员,带着慰问品来到徐家。这是参加革命以来,第一次有人代表组织来看望父母。面对这些年轻的战士,徐父终于无法抑制多年来的愤懑,当场摔碎了茶杯,说出了那番令人心酸的话语。

  1937年8月,全面抗战爆发。面对日军的步步紧逼,阎锡山不得不调整策略,与展开合作。这年秋天,八路军总部派率领部队东渡黄河,进入山西抗日。为了打开山西的局面,党中央决定采取"暗度陈仓"之计。

  这个计划的重点是利用曾是阎锡山学生的特殊身份。在部队进入山西之前,组织上让给阎锡山写了一封信。信中,以昔日学生的身份,就山西抗日形势陈述己见,并表达了共同抗日的诚意。

  这封信的效果出乎意料。阎锡山收到信后,立即召开军事会议,商讨对策。会上,阎锡山提到时说:"这个学生虽然走了的路,但做事向来有分寸。"这句话为八路军进入山西扫清了许多障碍。

  1937年10月,八路军开始大规模进入山西。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引起日军注意,部队采取了化整为零的方式,分批潜入。期间,阎锡山派出亲信与八路军进行多次接触,商讨合作细节。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为了打消阎锡山的顾虑,八路军总部特意安排担任与晋绥军联络的重要工作。在一次秘密会谈中,向阎方代表详细的介绍了八路军的作战方针和对敌策略。他的言辞恳切而有说服力,使阎锡山方面对八路军的印象有了明显改观。

  随着八路军在山西站稳脚跟,又开始着手解决家庭问题。通过组织上的协调,阎锡山同意解除对徐家的监视。1937年末,徐父终于能够重返家乡,恢复了教师职务。这个决定在当地引起不小的震动,许多人由此看出形势的转变。

  然而,这种表面的和平并非长久之计。1938年春,日军对山西发动大规模进攻。在这场战役中,八路军与晋绥军首次进行了实质性的军事合作。参与指挥了几次重要战斗,他的军事才能得到了阎锡山的重新认可。

  在平型关战役中,八路军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术,重创日军。这场胜利不仅提振了全国抗战信心,也让阎锡山看到了与合作的实际效果。战后,阎锡山特意派人向表示感谢,并送来一批急需的军需物资。

  1939年初,为了加强与阎锡山的合作伙伴关系,八路军总部决定在太原设立联络处。被指定为联络处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这个岗位上,他多次与阎锡山直接会面,商讨军事合作事宜。

  这段时期,还特意安排人手保护父母的安全。每当日军空袭太原时,就有人及时通知徐家转移。阎锡山得知这一情况后,也默许了这种安排。这种微妙的平衡关系,一直持续到抗战后期。这个"暗度陈仓"的计划,不仅为八路军打开了山西的大门,也为的家人带来了相对安宁的生活环境。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共关系迅速恶化。阎锡山面临着重新选择的困境。这一年冬天,他派出心腹找到,提出希望可以重返晋绥军效力。这个提议被婉言谢绝。从此,师生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打破。

  1946年春,在美军支持下,开始向解放区发起进攻。阎锡山随即改变态度,开始全面配合军队,对山西解放区发动大规模"清剿"。这一次,他不再顾及与的师生情谊,派重兵围剿所在的部队。

  在太岳战役中,指挥部队与晋绥军展开了激烈交锋。一次战斗中,所部击溃了阎锡山的主力部队,缴获大量武器装备。这些武器中,有不少还是抗战时期阎锡山赠送给八路军的。战后,阎锡山派人送来密信,责问为何要"恩将仇报"。

  1947年夏,形势进一步恶化。阎锡山下令在山西境内实行"三光政策",对解放区实施残酷。徐家再次成为打击目标。这一次,阎锡山采取了更为激进的手段,不仅没收了徐家所有财产,还将徐父投入大牢。

  得知父亲被捕的消息后,立即向上级请示,要求营救家人。组织上经过慎重考虑,决定派出一支精干队伍,暗中潜入太原营救徐父。这次行动异常凶险,但最终成功将徐父救出。

  1948年初,解放战争进入决战阶段。在太原战役中,担任前线指挥官,率部围攻太原城。此时的阎锡山已经被困城中,处境日益艰难。在战役最激烈的时候,阎锡山派人送来一封亲笔信,信中提到了当年在省立师范的往事,希望念在师生情分上网开一面。

  这封信被转交给了上级。最终,组织决定给阎锡山一条生路。在太原即将陷落时,阎锡山带着少量亲信,从预先安排好的地道脱险。临走前,他在太原城头遥望了一眼,说了句:"这个学生,终究还是留了一分情面。"

  1949年,解放战争结束。阎锡山随退往台湾。此后,这对具有特殊渊源的师生,再未谋面。的父亲在解放后回到了五台县,重操教鞭。每当有人问起往事,老人总是摇头叹息,对那段历史讳莫如深。

  1960年,阎锡山在台湾去世。消息传来时,正在北京参加一个重要会议。会后,他特意找来了一份当年在省立师范的老照片。照片上,年轻的正站在阎锡山身旁,那是他们最后一次以师生身份合影。这张照片,成为了这段复杂师生关系的见证。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回到了阔别多年的五台县。这次返乡,他专程去拜访了在省立师范任教的几位老教师。其中一位姓张的老教师,还保存着当年在校时的一份作业。那是一篇题为《教育与革命》的文章,字里行间透露出年轻对时局的思考。

  1952年春,山西省教育厅组织了一次教育工作座谈会。会上,有人提议邀请讲述他在省立师范的求学经历。欣然应允,并在会上详细回顾了那段往事。他特别提到了几位教师对他的影响,包括教授他历史的李老师、教授国文的王老师,以及当时的校长阎锡山。

  1955年,五台县决定重修省立师范旧址。在修缮工程开始前,派人专程前往视察,并提出了保护性修缮的建议。他要求尽可能保留建筑原貌,特别是当年的教室、图书馆等重要场所。这个建议得到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1957年,一位曾在省立师范任教的老教师去世。得知消息后,立即派人前往吊唁,并题写了挽联。挽联中提到:"桃李满园春风在,师生一脉典范存。"这幅挽联被后人收藏,成为了珍贵的历史见证。

  1960年代初,山西省开展教育史料征集工作。工作组在整理省立师范的档案时,发现了一份珍贵的教师考核册。其中记载了对的评语:"品性端正,学习勤奋,尤其对历史、军事等科目极有兴趣。"这份档案后来被收入省教育博物馆。

  1965年,五台县成立了教育史展览馆。展馆中专门辟出一个专区,展示省立师范的历史。这中间还包括了就读时期的照片、课本和作业等珍贵资料。在开馆仪式上,一位老教师回忆说,当年的就住在学校西院的一间小屋里,经常到深夜还能看见他房间的灯光。

  1970年,委托人到五台县寻访当年的同学。经过多方打听,找到了三位同窗好友。这些老同学带来了一些往事,包括在学校组织读书会、参加辩论赛的情况。这些材料后来被整理成文,成为了研究早期经历的重要资料。

  1975年,山西省教育部门组织编写《山西教育史》,特意邀请为省立师范历史部分作序。在序言中,回顾了省立师范的办学特点,肯定了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的贡献。这篇序言,成为了了解那段历史的重要文献。

  1980年,五台县决定在省立师范旧址建立纪念馆。筹备过程中,工作人员在整理档案时发现,当年的一些规章制度对后来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比如,学校重视实践教学的传统,为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