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彩综合投注|华体会体育彩票
咨询热线:400-066-2698
华体会体育彩票
华体会综合体育投注
这群“泥土干部”点亮了贵州大山的希望之光
这群“泥土干部”点亮了贵州大山的希望之光 时间: 2024-12-21 13:55:34 |   作者: 华体会体彩

  贵州省兴义市普梯村驻村胡奇龙在查看村里蜂糖李的品质情况。受访者供图

  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水井村现任驻村蔡定雍正在村民大会上讲解政策。受访者供图

  贵州省安顺市经开区宋旗镇和兴村驻村何孝友通过表演快板给村民科普村规民约。受访者供图

  贵州省榕江县摆贝村驻村罗丽萍到返乡创业大学生龚良兰家里了解蜡染作坊近期的蜡染订单情况。受访者供图

  “书记城里来,满身帮扶经。走村又串户,带来新门路……”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访了多个“山前是山,山后是山,山上长山”的贵州山村,见到许多驻村。因为脚踏泥土、心系民众,他们被乡亲们亲切地唤作“大山里的泥土干部”。

  在贵州省安顺市经开区宋旗镇和兴村,快板词成了人人都能哼唱几句的流行曲:“父老乡亲听真切,滥办酒席要不得”“酒菜就整一锅香,七盘八碗不用装”“为人清才年年兴,做人正才人人敬”……

  这些快板佳句韵律和谐、易于传诵,出自该村驻村何孝友之手。他不仅巧妙地融入了村规民约,还恳切地劝勉农村党员干部保持廉洁自律,引领乡村新风。

  “村里人都有何书记的电话(号码),我们有事就找他,(他)随时都来,(问题)基本都能解决。”年近花甲的村民刘么春说,就连自家破损的大门也是何孝友自费修好的。在她心里,这位常来探视的驻村就是“自家人”。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访了多个“山前是山,山后是山,山上长山”的贵州山村,见到许多像何孝友一样的驻村。因为脚踏泥土、心系民众,他们被乡亲们亲切地唤作“大山里的泥土干部”。

  他们或因势利导,打造民族风情村寨;或扎进淤泥,带领全村发展千亩荷塘;或亲自直播,热情推销优质农产品。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中,这些“大山里的泥土干部”创新实践、不懈奋斗,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篇章。

  摆贝村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古老苗寨村落,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直到去年6月,贵州“村超”火爆出圈,让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时,摆贝村扛着一捆牛绳的老爷爷——‘村超爷爷’也受到广泛关注,很多人在评论区咨询蜡染围巾、T恤怎么购买,这让我受到启发。”摆贝村驻村罗丽萍说,因为白天要参加正式上任前的驻村培训,她就抓紧晚上时间与村支书刘正文商议,赶紧赶制蜡染产品、开通新媒体账号,想办法接住这一波流量。

  通过积极与帮扶单位、村超品牌公司对接,罗丽萍为摆贝村争取到了村超球场的公益摊位,她培训结束到村的首项工作就是带领村干部、群众去村超现场摆摊。“之后每个周末我们都去(摆摊),还帮村里开通了‘摆贝苗寨’抖音账号和网店,尝试直播带货、发布短视频,制作了手工艺产品和研学服务报价单,设计了‘摆贝’系列新产品外包装等。”

  事实上,罗丽萍曾做过村情调研,发现摆贝村苗族民间文化古朴深厚,有苗族百鸟衣服饰、苗族鼓藏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婚妇女基本都会纺织染绣手工艺,会吹芦笙、跳芦笙舞的更是大有人在,民族文化和村寨风貌保存良好。村里的蜡染刺绣车间虽然有3名非遗传承人长期从事手工艺产品生产,但是因创新不够、销路单一,导致带动性不足。

  “以前大家都是在家等着游客上门来买,摆摊那一段时间,见识了新媒体的力量后,大家的思维模式发生改变,才开始主动寻求生意、搞创新。”刘正文说。2023年8月,经常和罗丽萍一起去村超摆摊的大学毕业生夫妇潘发勇、龚良兰受到鼓舞,在家创办了月亮山部落蜡染手工作坊,提供导游、蜡染体验服务,月平均收入超过3000元。

  从去年6月至今,罗丽萍带着村里的新媒体团队在各平台发布宣传视频328条、累计浏览量1000万余人次,曝光度的持续增加让“摆贝苗寨”“村超爷爷”“摆贝蜡染”展示在全国各地球迷朋友面前,也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和订单。“今年我们邀请到很多新媒体主播入驻村里,继续发展新媒体直播带货产业。”罗丽萍说。

  截至目前,摆贝村有村集体公司1个、村级合作社1个、文旅企业两个、蜡染刺绣作坊5个,主要产业为摆贝苗王系列农特产品、蜡染刺绣、民宿产业、苗木培育、旅游服务等。其中,蜡染刺绣车间和作坊累计接待研学团队60个超5000人次,为村集体创收12万余元,辐射带动手艺人增收60余万元。

  驻村帮扶工作并非“吹糠见米”,往往需要连续多个任期,乃至数届驻村工作队的持续努力方见成效,位于黔中腹地的普定县水井村,便是一个长期耕耘与坚持的生动例证。

  10月18日午后,记者来到水井村,首先闯入眼帘的便是一片很大的荷塘。绿水与青山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宛若世外桃源的田园画卷。此时,正值莲藕采摘的黄金时段,几名村民身着防水装备,手持采藕工具,在荷叶间轻盈穿梭,将一根根莲藕从泥泞中拔起。

  受当地海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水井村产的藕粉品质很高。“我们这里的藕生长周期很长,在11个月左右,保证了莲藕的纯度和极高的藕粉颗粒含量。”水井村现任驻村蔡定雍说,水井村的荷花也长势喜人,“同样的荷花品种,在我们这里能长到3米多高,这样的高度很适合观赏。今年的荷花节,我们一个月就接待游客超过25万人次。”

  2016年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接续派驻3位定点帮扶水井村,王泽勇是第一任。当时市面上能找到的荷花品种,能开花不产藕,产藕的花期短,为此他组建考察团,自费走访省外市场,终于找到一种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荷花品种,在水井村开始规模化种植,从最初的100亩发展到如今的千亩荷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仅“水井藕粉月饼”产品去年就实现销售额290万元。

  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庄,如今因为千亩荷塘焕发生机。“书记城里来,满身帮扶经。走村又串户,带来新门路……”水井村群众自编自唱的布依山歌,成为给王泽勇最好的颁奖词。“这些年,村里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突破了1500万元。”蔡定雍说,荷叶可做荷叶茶;荷花开时,举办荷花节,还能够最终靠农家乐、烧烤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莲蓬长出来能卖,干莲子能制作工艺品;莲秆枯萎后,荷田里养殖的泥鳅和黄鳝还能出售,最后挖藕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随着游客不断增多,村民在本地找到了活,不用再外出打工了。”水井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龚元心表示,水井村制定的“茶叶加工荷叶茶、通过荷花节搞乡村旅游、卖莲藕、水田套养、莲藕深加工成藕粉”五步产业保增收法,让百姓切实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受益,村集体经济农产品出售的收益从2016年的0元增加到2023年的567万元。“2016年至今,我们全村人均收入从8380元上升到了18900元。”蔡定雍说。

  普梯村地处滇黔交界,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落,集少数民族特色古墙、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天生古桥等“七古”文化于一体。该村组坐落于山腰斜坡地带,村内道路、巷道多为石梯坎连接,这也是“普梯”名字的由来。走在村寨里,淳朴的村民们会热情地招呼游客“来屋头玩”(到家里玩)。

  这里过去因交通不便鲜为人知,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2019年我第一次来到普梯村,崎岖的山路让我晕车难受。后来我在这儿当驻村书记,心想一定要改变这里。”驻村胡奇龙回忆道,“自从2022年我们改造寨子起,通过直播引流、媒体宣传把业态做好后,去年国庆节游客爆满,车水马龙,因此今年我们新修建了停车场。”

  结合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划,胡奇龙致力于将普梯村打造成集“民族节庆旅游、康养旅居、亲子研学、民族文化手工艺品体验、民族文化网红打卡”于一体的乡村生活目的地。不仅有了停车场,村民马加华的说法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把我家外墙给刷了,家门口的路也都修整好了,村道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现在走哪儿都很方便。”

  2022年,普梯村对地方特色文旅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引进企业,以“村企合作”的模式,共同出资成立了兴义古寨里乡村产业运营有限公司,负责普梯古寨的整村建设运营,并选择通过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方式来进行建设,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极大限度地保护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们第一步还是要保证村民居住在这个村庄里面是舒适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家都希望把更多游客引进来。”该公司CEO沈正伟说。

  吸引游客的同时,更多青年人才也被普梯村“留”了下来。来自山西大同的王建和记者说,他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了普梯村的视频,被秀丽风景吸引了,来到这里发现特别宜居。他想在普梯发展民宿产业。来自黔西南州晴隆县的金小会,大学毕业后在网上看到了“青年造村”计划招募后,便决定加入其中,“普梯是一个值得被看见的宝藏村寨。”

  通过实施普梯青年造村计划、建设青年发展型村寨试点等举措,普梯村还引入了全州粉丝量最多的网红(全网粉丝超千万)驻村宣传推介。目前,一群像金小会一样的“普梯青年”为普梯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运用新媒体广泛宣传,吸引四面八方的游人来到普梯村,爱上普梯村。“今年以来村办企业旅游收入15.6万元,带动乡村旅游户均增收0.8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超40万元。”胡奇龙说。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照法律来追究法律责任。

  “书记城里来,满身帮扶经。走村又串户,带来新门路……”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访了多个“山前是山,山后是山,山上长山”的贵州山村,见到许多驻村。因为脚踏泥土、心系民众,他们被乡亲们亲切地唤作“大山里的泥土干部”。

  在贵州省安顺市经开区宋旗镇和兴村,快板词成了人人都能哼唱几句的流行曲:“父老乡亲听真切,滥办酒席要不得”“酒菜就整一锅香,七盘八碗不用装”“为人清才年年兴,做人正才人人敬”……

  这些快板佳句韵律和谐、易于传诵,出自该村驻村何孝友之手。他不仅巧妙地融入了村规民约,还恳切地劝勉农村党员干部保持廉洁自律,引领乡村新风。

  “村里人都有何书记的电话(号码),我们有事就找他,(他)随时都来,(问题)基本都能解决。”年近花甲的村民刘么春说,就连自家破损的大门也是何孝友自费修好的。在她心里,这位常来探视的驻村就是“自家人”。

  近日,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走访了多个“山前是山,山后是山,山上长山”的贵州山村,见到许多像何孝友一样的驻村。因为脚踏泥土、心系民众,他们被乡亲们亲切地唤作“大山里的泥土干部”。

  他们或因势利导,打造民族风情村寨;或扎进淤泥,带领全村发展千亩荷塘;或亲自直播,热情推销优质农产品。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途中,这些“大山里的泥土干部”创新实践、不懈奋斗,用实际行动书写着新时代的“三农”篇章。

  摆贝村位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是一个风光秀丽的古老苗寨村落,曾经藏在深山人未识。直到去年6月,贵州“村超”火爆出圈,让它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当时,摆贝村扛着一捆牛绳的老爷爷——‘村超爷爷’也受到广泛关注,很多人在评论区咨询蜡染围巾、T恤怎么购买,这让我受到启发。”摆贝村驻村罗丽萍说,因为白天要参加正式上任前的驻村培训,她就抓紧晚上时间与村支书刘正文商议,赶紧赶制蜡染产品、开通新媒体账号,想办法接住这一波流量。

  通过积极与帮扶单位、村超品牌公司对接,罗丽萍为摆贝村争取到了村超球场的公益摊位,她培训结束到村的首项工作就是带领村干部、群众去村超现场摆摊。“之后每个周末我们都去(摆摊),还帮村里开通了‘摆贝苗寨’抖音账号和网店,尝试直播带货、发布短视频,制作了手工艺产品和研学服务报价单,设计了‘摆贝’系列新产品外包装等。”

  事实上,罗丽萍曾做过村情调研,发现摆贝村苗族民间文化古朴深厚,有苗族百鸟衣服饰、苗族鼓藏节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婚妇女基本都会纺织染绣手工艺,会吹芦笙、跳芦笙舞的更是大有人在,民族文化和村寨风貌保存良好。村里的蜡染刺绣车间虽然有3名非遗传承人长期从事手工艺产品生产,但是因创新不够、销路单一,导致带动性不足。

  “以前大家都是在家等着游客上门来买,摆摊那一段时间,见识了新媒体的力量后,大家的思维模式发生改变,才开始主动寻求生意、搞创新。”刘正文说。2023年8月,经常和罗丽萍一起去村超摆摊的大学毕业生夫妇潘发勇、龚良兰受到鼓舞,在家创办了月亮山部落蜡染手工作坊,提供导游、蜡染体验服务,月平均收入超过3000元。

  从去年6月至今,罗丽萍带着村里的新媒体团队在各平台发布宣传视频328条、累计浏览量1000万余人次,曝光度的持续增加让“摆贝苗寨”“村超爷爷”“摆贝蜡染”展示在全国各地球迷朋友面前,也带来了更多的游客和订单。“今年我们邀请到很多新媒体主播入驻村里,继续发展新媒体直播带货产业。”罗丽萍说。

  截至目前,摆贝村有村集体公司1个、村级合作社1个、文旅企业两个、蜡染刺绣作坊5个,主要产业为摆贝苗王系列农特产品、蜡染刺绣、民宿产业、苗木培育、旅游服务等。其中,蜡染刺绣车间和作坊累计接待研学团队60个超5000人次,为村集体创收12万余元,辐射带动手艺人增收60余万元。

  驻村帮扶工作并非“吹糠见米”,往往需要连续多个任期,乃至数届驻村工作队的持续努力方见成效,位于黔中腹地的普定县水井村,便是一个长期耕耘与坚持的生动例证。

  10月18日午后,记者来到水井村,首先闯入眼帘的便是一片很大的荷塘。绿水与青山相映成趣,勾勒出一幅宛若世外桃源的田园画卷。此时,正值莲藕采摘的黄金时段,几名村民身着防水装备,手持采藕工具,在荷叶间轻盈穿梭,将一根根莲藕从泥泞中拔起。

  受当地海拔、温度和湿度的影响,水井村产的藕粉品质很高。“我们这里的藕生长周期很长,在11个月左右,保证了莲藕的纯度和极高的藕粉颗粒含量。”水井村现任驻村蔡定雍说,水井村的荷花也长势喜人,“同样的荷花品种,在我们这里能长到3米多高,这样的高度很适合观赏。今年的荷花节,我们一个月就接待游客超过25万人次。”

  2016年起,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接续派驻3位定点帮扶水井村,王泽勇是第一任。当时市面上能找到的荷花品种,能开花不产藕,产藕的花期短,为此他组建考察团,自费走访省外市场,终于找到一种兼具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的荷花品种,在水井村开始规模化种植,从最初的100亩发展到如今的千亩荷塘,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已经初具规模,仅“水井藕粉月饼”产品去年就实现销售额290万元。

  曾经贫困落后的村庄,如今因为千亩荷塘焕发生机。“书记城里来,满身帮扶经。走村又串户,带来新门路……”水井村群众自编自唱的布依山歌,成为给王泽勇最好的颁奖词。“这些年,村里累计接待游客突破1000万人次,带动旅游收入突破了1500万元。”蔡定雍说,荷叶可做荷叶茶;荷花开时,举办荷花节,还能够最终靠农家乐、烧烤等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莲蓬长出来能卖,干莲子能制作工艺品;莲秆枯萎后,荷田里养殖的泥鳅和黄鳝还能出售,最后挖藕又是一笔不小的收入。

  “随着游客不断增多,村民在本地找到了活,不用再外出打工了。”水井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副主任龚元心表示,水井村制定的“茶叶加工荷叶茶、通过荷花节搞乡村旅游、卖莲藕、水田套养、莲藕深加工成藕粉”五步产业保增收法,让百姓切实在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受益,村集体经济农产品出售的收益从2016年的0元增加到2023年的567万元。“2016年至今,我们全村人均收入从8380元上升到了18900元。”蔡定雍说。

  普梯村地处滇黔交界,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的布依族古村落,集少数民族特色古墙、茶马古道、金丝榔古树、天生古桥等“七古”文化于一体。该村组坐落于山腰斜坡地带,村内道路、巷道多为石梯坎连接,这也是“普梯”名字的由来。走在村寨里,淳朴的村民们会热情地招呼游客“来屋头玩”(到家里玩)。

  这里过去因交通不便鲜为人知,经济发展也相对滞后。“2019年我第一次来到普梯村,崎岖的山路让我晕车难受。后来我在这儿当驻村书记,心想一定要改变这里。”驻村胡奇龙回忆道,“自从2022年我们改造寨子起,通过直播引流、媒体宣传把业态做好后,去年国庆节游客爆满,车水马龙,因此今年我们新修建了停车场。”

  结合发展实际和发展规划,胡奇龙致力于将普梯村打造成集“民族节庆旅游、康养旅居、亲子研学、民族文化手工艺品体验、民族文化网红打卡”于一体的乡村生活目的地。不仅有了停车场,村民马加华的说法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里把我家外墙给刷了,家门口的路也都修整好了,村道还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现在走哪儿都很方便。”

  2022年,普梯村对地方特色文旅资源进行保护性开发,引进企业,以“村企合作”的模式,共同出资成立了兴义古寨里乡村产业运营有限公司,负责普梯古寨的整村建设运营,并选择通过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方式来进行建设,修旧如旧、建新如旧,极大限度地保护好山山水水、一草一木。“我们第一步还是要保证村民居住在这个村庄里面是舒适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大家都希望把更多游客引进来。”该公司CEO沈正伟说。

  吸引游客的同时,更多青年人才也被普梯村“留”了下来。来自山西大同的王建和记者说,他是在短视频平台上刷到了普梯村的视频,被秀丽风景吸引了,来到这里发现特别宜居。他想在普梯发展民宿产业。来自黔西南州晴隆县的金小会,大学毕业后在网上看到了“青年造村”计划招募后,便决定加入其中,“普梯是一个值得被看见的宝藏村寨。”

  通过实施普梯青年造村计划、建设青年发展型村寨试点等举措,普梯村还引入了全州粉丝量最多的网红(全网粉丝超千万)驻村宣传推介。目前,一群像金小会一样的“普梯青年”为普梯村注入了“新鲜血液”,他们运用新媒体广泛宣传,吸引四面八方的游人来到普梯村,爱上普梯村。“今年以来村办企业旅游收入15.6万元,带动乡村旅游户均增收0.8万元,预计今年村集体收入将超40万元。”胡奇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