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体会体彩综合投注|华体会体育彩票
咨询热线:400-066-2698
论文期刊
镜面加工
“三项改革”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走上快车道
“三项改革”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走上快车道 时间: 2024-07-17 23:48:48 |   作者: 华体会体彩

  近年来,我省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为主引擎,以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为点火器,着力打通科教资源优势与经济发展融合的难点堵点,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由“势”向“能”加快迈进。

  近日记者从省科技厅了解到,“三项改革”在高校,不仅产生了西北工业大学、中国西部科学技术创新港的“一校一港”模式,典型案例更是数不胜数。许多案例不仅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背后也都有值得总结的具体经验。“三项改革”,让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走上快车道。

  西安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刘明教授团队从事软磁材料和相关器件研发多年,实现了制备磁导率范围4-160,工作频率范围100Hz-500MHz,涵盖金属磁粉芯、铁硅铝磁粉芯、铁镍磁粉芯等系列高端软磁材料及器件,解决了我国目前95%的金属软磁粉芯高度依赖进口的问题。该材料在航空航天、工业设施、电子信息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由于缺乏商科专业背景、无法顺利筹集创业资金等种种原因,刘明教授培育的科研“种子”始终没有办法顺利推向市场。直到2021年,陕西省真正开始启动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建设,他的创业梦想终于照进了现实。

  2021年初,在省科技厅“三项改革”和西安交大“6352”孵化工程建设的双重驱动下,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技术经理人主动与刘明团队对接,挖掘项目价值,帮助团队梳理商业逻辑、提供法务支持、进行投融资对接。在专业方面技术经理人的协助下,刘明教授的高端软磁材料项目获得了沣西基金1000万元的投资,并在沣西新城注册成立公司,推动该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获取融资后公司加速发展,期间又相继面临扩大化生产、融资、场地等多维度需求。2022年,西安交通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继续协助团队完善产业规划、梳理商业计划书、对接投资机构、寻找场地。当年底,公司成功获得1000万元的Pre A轮融资,并找到1600平米的中试厂房和1400平米的公司运营和实验场所。2023年3月,该企业完成两条全自动化中试生产线建设,实现了产品生产和测试验证,企业未来的发展驰向快车道。

  目前公司已完成三轮融资,总融资金额1400万元。短短两年,已获得13项专利,研发的高品质电感器件产品大范围的应用于新能源储能、电动汽车、5G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

  据了解,西安交通大学已初步建成新型高校技术转移体系+专职科技经纪人团队,拥有一支64人的专职科技经纪人团队,其中10人专职服务于高校教授团队,54人专职服务于全国地方政府及科技型企业。还打造了“概念验证+种子+天使”孵化体系,助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张彦峰教授领导的技术团队在高性能抗冲击吸能材料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研发的纳米吸能材料,利用动态共价键高分子技术制备而成,能在没有受力的情况下保持柔软,而在受到高速冲击时变硬,从而有效吸收外力。该材料已大范围的应用于运动防护、摩托车骑行服、军警防护服等领域,表现出高效防护、轻薄舒适、用途广泛、成本低廉等特点。

  早在这款新材料刚刚研发出来之时,在新材料领域深耕多年的张彦峰就意识到这样一种材料在运动防护领域会产生巨大商业经济价值,并主动尝试对接市场。然而,这种新材料还没迈出实验室大门,问题却接踵而至:那时张彦峰教授担任西安交通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对接市场后,身份问题怎么样才能解决?团队的科研成果在公司股权里如何体现?成立公司需要的场地、设备、人手、资金等资源又从哪里来?正在他一筹莫展之际,秦创原给他带来了希望。

  作为秦创原春种基金支持的第001号项目,张彦峰领衔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项目如一颗春光里的种子,得到了秦创原带来的多种资源的滋养,迅速成长。仅用4个月时间,该成果就完成了从技术“书架”到产品“货架”的蜕变。2021年5月6日,西安交通大学科研院、秦创原创新促进中心、秦创原春种基金等相关方面就这一科研项目产业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现场商议解决;5月10日,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在“三项改革”的契机下,西安交通大学同意张彦峰教授的两项发明专利授权给其本人进行自主实施转化和产业化。随后,这些技术以第三方评估价格291.6万元转化给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张彦峰教授也在获得西安交通大学组织部的兼职审批后,以执行董事和股东身份加入了该公司。

  陕西拓锐考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高端防护装备制造业,其自主研发的纳米智能吸能材料在轻巧、柔软度和防护效果上优于传统防护材料。这项技术的产业化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地位,提升了国内防护市场的科学技术水平,对个人防护、军警防护、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建筑施工等行业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据了解,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西安交通大学出台规定,在不变更职务科技成果权属的前提下,成果完成人可申请成果的使用权,并将赋权成果技术入股成立公司。在产业化取得成功、公司盈利后,成果完成人与学校办理成果转化手续,取得成果的所有权。该举措加速了学校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增强了学校服务社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西北工业大学航海学院何轲科研团队长期致力于海洋无线网络智能监测系统的研发工作。该团队研发的深海隔水管监测系统已在中海油深海钻井平台做现场应用,可实现深海钻井平台的隔水管完整作业周期安全监测,为隔水管姿态反演、状态模拟功能验证提供完整的实测数据支持,实现了隔水管监测系统的国产化生产。

  在“三项改革”政策的支持下,何轲科研团队海洋无线网络智能监测系统项目落地转化,于2022年10月注册成立西安瀚智锐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司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何轲科研团队3项发明专利作价225万元。公司围绕海洋监测网络、海洋工程装备、海洋智能感知系统的研发进行产业布局,为用户更好的提供海洋勘探及输油管线监测系统、海洋环境监视测定系统、水中目标感知系统、水下无线组网系统等海洋科技装备,致力于打造我国海洋无线网络智能监测系统标志性产品。

  目前,公司已实现海洋无线网络智能监测系统自主快速研制生产,填补国内产品空白。未来,公司还将开展海洋监测系统产品生产线建设,掌握大批量制造能力。同时,公司还致力于形成海洋无线网络智能监测设备设计、制造、应用和海洋技术上的支持产业链,助力我国海洋科技大发展。

  西北工业大学曹增强教授从事电磁发射技术探讨研究和应用方面研究工作30余年,先后成功研制了多个基于电磁发射技术的产品,成功解决了钛合金和复合材料结构铆接的“卡脖子”难题,获得了一系列国家科研项目和成果奖励,在小能量电磁发射技术领域取得了“大满贯”。

  但由于体制机制原因,曹增强的科技成果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阻碍。直到“三项改革”试点工作开展,西北工业大学实施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作为职务科技成果单列管理首批试点团队之一,曹增强带领团队成立了产业化公司——陕西大工旭航电磁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公司开拓了灭火电磁炮、电磁铆接设备等新的业务方向。为解决产品研制中知识产权风险问题,学校又将曹增强12项相关发明专利作价1000万增资到公司,解除了团队的后顾之忧。

  为解决初创企业的资金问题,省科技厅以创新项目资助方式,设立“三项改革”专项,支持通过“三项改革”组建的成果转化企业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做大做强。在“三项改革”专项的支持下,大工旭航发展驶上了快车道。公司研制的系列化电磁铆接设备打破国外垄断,实现了关键航空装备的自主可控和国产替代,解决了多个国家重大型号研制中的技术难题,目前已占据国内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公司也获批了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百项科技成果转化行动”项目,成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并在陕西省重点产业链关键技术难题“揭榜挂帅”中成功“揭榜”相关项目。

  ISN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北京未来宇航空间技术研究院和陕西丝路天图卫星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发起了“丝路天图”卫星星座计划。在这一计划框架下,2022年2月,首发星“西电一号”成功搭载长征八号遥二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卫星由空天地一体化综合业务网全国重点实验室设计。作为国内首颗采用模型定义概念的高光谱遥感卫星,“西电一号”具备在轨智能信息处理、高效传输及组网能力,能实现从信息获取到遥感数据应用的一体化数字孪生设计。

  为了逐步加强双方合作,实验室将6项专利成果转化中的20%(共计201.588万元)以现金形式拨付学校,80%(共计806.352万元)以股权奖励的形式奖励给成果完成人以作价入股的方式增资陕西丝路天图。在“三项改革”政策的指导下,该平台将进一步作为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充分的发挥“沿途下蛋”机制,助力科技成果转化。未来双方将在“西电一号”基础上,持续验证实验室5G、B5G通信、在轨智能处理、模型定义、天地一体化组网等理论和关键技术,同时架构高时空分辨率的卫星空间信息平台,推动整合行业资源,构建遥感应用生态。

  该项目转化作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及ISN全国重点实验室重要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创下了高校卫星项目的多个之最,极大地推动了我国遥感图像在轨智能处理及通信系统理论的发展,为我国航空航天及深空探测等领域的进步提供了关键技术和解决方案。同时,该项目为实现秦岭全域生态保护提供硬科技支撑,系统提升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自主化能力,助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生态保护新业态的形成。

  顾清华是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矿山智能科学与工程团队第三代负责人,自1990年从事计算机技术及运筹学在矿业中的应用研究,30多年来积累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过七五、八五、九五等重大科学技术攻关项目,在项目结题验收后科研成果没有正真获得推广应用,就在实验室束之高阁。2014年顾清华在安康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挂职副局长,协助分管矿山安全信息化工作,发现浙江一家公司承担的安康市安全生产信息化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居然是他们团队十年前就已经做出来的系统。从那之后顾清华教授就产生了要将自主研发的智能采矿系列关键技术落地转化的想法,加大成果推广应用力度,真正服务于企业、服务于行业、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

  受到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政策影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探索出“研究院+公司”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模式,简化科研成果转化审批流程,由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自主决定将职务发明作价入股成立公司,学校将作价后90%的股份让利给了技术团队,学校股份部分由校资产经营公司代持,学校所持区别于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不纳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管理考核范围。在政策的激励下,顾清华决定将职务发明的四项成果作价入股1020万元成立西安优迈智慧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拿到了发展壮大的第一笔资金,并顺利吸引了全球矿山机械销量第一的临工重机的现金参股。在不久前更是获得了西安市科技局重大科学技术成果就地转化专项的资助。

  目前,西安优迈智慧矿山研究院有限公司成为国内首家将5G技术应用于无人矿山领域的科技公司,优迈智慧一体化智能矿山管控平台通过北斗高精度定位、4G/5G通讯、工业物联+智能算法,大数据智能分析决策等技术来实现对矿山的全局智能规划、智能配矿、智能调度和实时优化管控。首次实现了纯电动矿卡智能驾驶;首例基于5G+超远程遥控挖掘机,可做到1200公里外铲装超远程精准控制;首创了多目标多金属非线性生产智能配矿;也是国内首家矿区“智能派单”模式调度。

  2022年7月13日,全省高校院所“三项改革”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集中路演启动暨首场路演活动在西咸新区召开,顾清华教授团队的智慧矿山一体化解决方案领航者项目作为首场活动的四个优质入选项目之一参加了现场路演。

  据了解,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研究院+公司”全链条成果转化模式。“研究院”负责汇聚整合高校学科、人才、平台等资源优势,有效解决了创新创业型企业基础研究后劲不足的问题。“公司”负责通过企业的需求来牵引研发方向,让成果产生的时候就对企业有用,高效推进科研成果产业化。通过这一模式,学校先后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性技术和校企合作与成果转化应用的典型案例,组建了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10余家科创企业。

  李飞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专注于铁钻工扭矩测控及数据分析系统的研发和应用。该系统的创新在于能够精确测量铁钻工施加在钻杆接头上的扭矩值,明显提高工作效率和作业安全性。该系统集成扭矩测量、控制、远程监测和大数据分析于一体,对铁钻工的完整作业数据来进行智能化分析,大幅度提高铁钻工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该技术已在中油国家油气钻井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一键式”7000 米自动化钻机上来测试,并在四川某油气田钻井平台铁钻工上推广使用,取得了良好应用效果。低温度的环境下测试表明,该系统在不一样的温度下能战场工作,扭矩值的测量偏差控制在2.3%以内。

  在“三项改革”政策的支持下,李飞教授团队在西咸沣东新城注册成立了陕西智钻新能科技有限公司,并得到了秦创原“春种基金”100万元的资助,用于技术的产业化推广。目前,该企业已通过陕西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认定,享受到了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创新资源。

  这一技术的成功应用不但可以提高铁钻工作效率和安全性,还能减少钻杆损坏、扭断等井下事故造成的损失,为石油公司、钻井供应商、管材供应商等多方带来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随着铁钻工扭矩测控及智能数据分析产品的需求增加,该技术将在国内外市场中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推动石油钻井行业向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

  据了解,西安石油大学以合理分割科技成果转化收益权为核心,为成果转化松绑,这些改革措施激发了科研人员转化意愿,2023年学校专利申请数量、授权数量以及知识产权转让、许可合同金额均创造历史上最新的记录。